
座谈会现场

校党委书记厉励讲话
9月18日上午,学校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调研座谈会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,围绕“如何上好思政课”这一主题,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,共同探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实践路径。校党委书记厉励出席会议并讲话。校党委委员、副校长肖珑、朱永宽及党委宣传部、党委教师工作部、教务处、科技开发处、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,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、全体思政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。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田华主持。
会上,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就学院在党建引领、教学能力提升、课程建设、教学竞赛、平台利用及科研成效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果作了汇报,并介绍了在课程体系构建、教学模式创新、实践教学推进以及增强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具体举措。六名思政课教师代表分别发言,围绕党建引领与思政课深度融合、以“学生视角”打造有情、有趣、有料、有用的思政课堂等主题,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思考;两名学生代表结合自身上课体验,从学生角度对思政课教学提出建议与期待。随后,校党委委员、副校长肖珑作点评讲话,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,在政治引领、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等方面持续深化,不断提升教学实效,守正创新,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。
厉励认真听取师生交流发言后作总结讲话。他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过去一年在党建引领、教学能力提升、课程建设、教学竞赛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。他指出,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,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,科学研判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,以深远的历史眼光、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,系统回答了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根本问题,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围绕“如何上好思政课”,厉励提出四点要求:一是胸怀“大格局”,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关乎执政根基巩固、接班人培养,是塑造时代新人、助推民族复兴的价值基石,也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。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重要定位,推动思政“小课堂”与社会“大课堂”深度融合,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二是争做“大先生”,在铸魂育人中锤炼品格与风范。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,锤炼坚强党性;坚定信仰传播真理,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,真正成为“政治强、情怀深、思维新、视野广、自律严、人格正”的育人楷模,引领学生健康成长。三是彰显“大作为”,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思政课质量与实效。要在讲清重大理论命题上下功夫,在回应社会现实关切上出实招,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上用心思,在强化实践教学上创新路,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亲和力和针对性,切实回应学生发展需求与社会期待。四是构筑“大平台”,以数字赋能构建思政课新生态。要主动顺应数字化、智能化趋势,依托信息技术整合资源、拓展课堂、精准施教。以“小端口”链接“大资源”,推动资源供给多样化;以“小支点”撬动“大课堂”,实现育人过程全覆盖;以“小窗口”释放“大能量”,促进受众覆盖精准化,加快构建开放共享、融合协同的“大思政课”数智生态。
此次调研座谈会的召开,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、凝聚了合力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表示,将全面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,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持续锻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,深化课程改革与创新,全面提升育人质效,以高水平思政教育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。(供稿:胡海涵,审稿:梁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