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期间,学校音乐学院学生奔赴河南省多地,开展“返家乡”暑期实践活动。学生们发挥专业特长,通过文艺演出、艺术支教、文化调研等形式,为基层群众送去高雅艺术,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,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
声乐241班学生李云霄,以实践淬炼青春歌声。8月上旬,在舞阳县中心医院活动现场,他以参赛选手身份登上漯河市第十届“金笛奖”声乐器乐大赛舞阳赛区舞台,凭借声乐专业技能尽情展现自我。备赛时,他反复打磨参赛作品,积累了宝贵经验,锻炼了专业素养。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交流互动中拓宽了视野,也感受到了家乡对音乐文化的重视。未来,他将深耕声乐专业,积极参与活动,用歌声传递热爱,在实践中成长,为家乡文化事业添彩。

声乐241班学生屈浩博,普通话与歌声里,看见乡野童眸的星火燎原。五天暑期支教似一首短歌。第一天教普通话,孩子们带乡音、怯于开口,从“词语接龙”拍手游戏,到抿嘴笑到抢着举手,普通话“四”“十”发音渐准,拘谨变雀跃,教唱歌更热闹。最后一天,学生拉着他坐石阶,用不太标准却认真的普通话唱完每一首他教过的歌。五天很短,他说他虽然没记住每个孩子名字;但又很长,能看见孩子眼中自信,听见混着乡音却更响亮的歌声。原来陪伴力量不在时长,而在彼此眼中的光。

声乐242班学生李佳霖,托班实践里,读懂“返家乡”的青春注脚。家乡街道办事处暑期托班实践,让她收获课本外的成长。起初与孩子们相处得手忙脚乱,到后来能熟练组织活动,她学会了耐心倾听与灵活沟通。辅导作业时,学生的求知欲让她想起教育意义;做游戏时,孩子们的笑声让她体会简单快乐。街道工作人员的细心安排令她感动,他们为双职工家庭排忧解难,感受到基层工作的温度。这段经历让李佳霖明白,社会实践要用真心换真心、用行动担责任。

声乐242班学生张裕佳,绿动青春,用志愿行动谱写环保实践之曲。她参加了家乡市里举办的“保护环境,净化水质”社会实践志愿活动。活动地点位于离家不远、靠近河流的一片草地。在活动中她不仅清理了河岸边的垃圾,还学习了检测水质的相关知识。活动期间,她手持垃圾袋和夹子,认真地捡拾塑料、烟头。尽管天气炎热,但看到干净整洁的河岸,她内心很是满足。

声乐243班学生张琳曼,于细微处领悟职场真谛。暑假期间担任文员的实践经历,使她对职场有了切实的认知。每日进行文件整理、数据录入等工作,看似琐碎,实则蕴含着诸多学问。她第一次使用WPS制作报表时出了差错,前辈教导她运用函数来简化流程,这让她深刻领悟到“细节决定效率”。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学会了办公软件的操作,更让她掌握了沟通的艺术。在报送材料时,她学会了简洁明了地说明来意;接听陌生电话时,也掌握了礼貌且高效的应对方式。

声乐243班学生刘舒雨,手持引导旗,于路口邂逅暑期社会实践的温暖诗行。身着红马甲、手持引导旗站在路口,她开启了独特的社会实践之旅。起初,她以为这份维持秩序的工作很简单,但真正站在车水马龙的路口才发现并非如此。遇到闯红灯的行人,快速上前礼貌劝阻;碰到问路的市民,她耐心指引方向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体会到交通秩序的重要性,每一次成功引导行人、阻止不文明行为都让她非常有成就感。她也看到交警们无论烈日还是风雨都坚守岗位保障道路顺畅。
这里还有许许多多暑期社会实践的身影,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暑期的劳动热情与家国担当。他们以不同方式在社会实践里发光发热。这些实践活动如生动课堂,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、奉献中收获。他们学以致用、汲取新知,每次尝试是挑战,每次克服是进步。(供稿:禹秋阳;审稿:祁姗姗)